文/老K
前几天接触案例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来访者。
自打孩子诊断为抑郁症后,妈妈天天关心孩子一举一动。
例如:
孩子吃饭少了,是不是抑郁严重了;
今天的孩子没有和我说话,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?
看到孩子不想出门,是不是如何如何......
看得出来,妈妈的确是特别爱孩子,可在解决心理问题上有个原则叫做“不求助,不帮忙”。
孩子抑郁了,家里人最好该做什么做什么,如果孩子真的需要帮助会向你求助,这个时候的帮助才是有效的,但是过度关注孩子反而会给对方压迫感和痛苦。
后来我和这个孩子沟通时,孩子和我说:
我人生都被父母安排得特别好了,自己不会比父母安排得更完美,我不知道自己留在这个世上,还能做些什么。
“大包大揽”是“有毒的爱”
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故事。
教育家sora30年前带着3个孩子从上海搬到了以色列,认为孩子教育应该是:
事无巨细包办孩子一切,把自己的时间、生命、地位、金钱都给予孩子。
到了以色列后,邻居有一天做客她家发现,她手忙脚乱做着饭,然后一碗又一碗给孩子盛饭,就像“老妈子”一样伺候孩子时,邻居看不下去对孩子说道:
你们就这样看着妈妈给你盛饭,你们连手都不愿意抬一下吗?
回头还对妈妈说:
你是教育家,怎么基本的道理也不知道,虽然你是孩子的妈妈。
但父母爱孩子要有边界的,要有分寸和原则啊。
这些看似不留情面的训言虽然不好听,但却点醒了sora。后来她终于明白,包办一切的爱不是爱,而是有毒的爱。
后来她改变了对孩子的方式,最后培养出优秀的孩子,自己还写下风靡全球的《特别狠心特别爱》。
很多时候父母这样“包办一切”时,孩子的心理边界不断被侵犯,但因为毕竟是血缘关系,孩子同时还需要承受道德层面的负罪感,因为你为我好,我非但不领情还不高兴怎么可以呢?
所以临床上可以发现,大部分被“包办”的孩子其实自体是非常虚弱的,他们往往没有真实的自我。
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·福沃德说:
“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特定的秩序,建立心理边界并不是自私,而是让你的事情归你,我的事情归我。”
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剧《玫瑰的故事》庄国栋父亲把边界感说到位了,他说什么叫尊重与边界:
就是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、说话、不指责、不干涉,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,这才叫尊重。
庄国栋被玫瑰把家搞得乱七八糟后,爸爸来到家里什么都没有干涉,最后留下一句话:自己的烂摊子,自己收拾,另外往返打车一共49元,下次还给我。
我们看到,庄国栋可以在自己的事业上做出自己的抉择和选择背后,是家庭的不干预。但他妈妈却相反,如果父亲也和母亲一样干涉他,他会后来有这样独立的人格吗?
有一种爱叫做放手
记得好多年以前有首歌朗朗上口,歌词就是“有一种爱叫做放手”。
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曾在节目里说:
做一个妈妈的成功就是,让你的孩子能够成功地离开你。最终要放手,最终要让他走向自己的世界,成就他自己的人生。
看过一段非常震撼的话是这样说的:“这个世界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,可唯独父母的爱却指向分离”。
大家看过动物世界吧,每次看到猫科动物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会被妈妈赶走,无论这个妈妈过去多么爱自己的孩子,长大后都要赶走它们,如果孩子不愿意走,妈妈会把它定义为“敌人”并且攻击孩子,其实这就是一种“天性”。
人类看似“残酷”且“无情”的行为,却让它们可以世世代代生存下来,它们天生基因知道自己无法陪伴孩子一生,所以必须让其离开自己,才能把物种基因延续下去。
尽管很多父母经常说:“希望自己的孩子快点长大”,但其实父母内心中间还是不希望孩子长大,因为他们害怕孩子的离开,不再受自己的控制。
我知道,每当写这类话题的文章都会有父母很困惑,好像自己这样做也不对,那样也不对,你们心理医生怎么这么麻烦,好像一切都是我们父母的问题。
其实,我特别理解,现在的孩子每当想要和父母平等沟通这些问题的时候,为什么父母如此抵触。
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当权威惯了,当有人开始去挑战这些东西想要平等沟通的时候,这些父母会把其定义为“指责”,所以激起了强烈的“心理防御”。
可事实上,所有正常的心理学探讨亲子关系都是建立在“归因基础上”并非是“归罪”。只有了解问题的根源及时调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,如果只是把问题掩盖,就像用无数谎言来圆一个谎言那样,只会把最简单的问题搞得越发变态和复杂。
所以爱你的孩子,就学会放手吧!